《黑水》讀後心得 —— 死刑從不是一個人的事
作者
平路,本名路平。台大心理系畢業。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。
架構
以媽媽嘴事件為腳本,虛實交錯。
前半段以行兇後佳珍漸漸想起的記憶訴說她與洪伯間複雜情感,後半段描述洪太在淡水河畔漸漸失溫,回想洪伯與自己的婚姻。
觀點
平路支持謝依涵的陳伯殺妻說與畸戀,所創作的虛構小說。
感想
讀起來流暢,題材發人深省的小說。
謝謝《黑水》,我從未如此質疑死刑。
我們老是標籤化、隔絕、仇視任何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人,讓他們去人性化後,髒的是他們,我們依然很完美。
檢察官、法官、律師都是人,他們透過自己的眼詮釋案情,還說:「死掉的人沒法說話,只有檢察官能代替他說。」檢察官您究竟多瞭解人呢?
平路或許看到這點,因此在輿論一片喊打的情況下,寫了這一本吃力不討好的小說。
死刑是隔絕犯罪者與大眾的手段,把我們看不慣的人隔絕、消除在這個世界上。
多少證據沒被採信?
多少真相被選擇性忽略?
又,多少愛恨情仇隱藏在表象之下?
人之所以為惡,從來不僅是「個人行為」。
小時候的性侵經驗、因家世長相受到歧視、男人社會強勢的父權支配屈辱、渴望愛與被愛的內在小孩......
這些記憶構成了一個又一個人,這些全都是犯案動機。生在社會、長於社會,我們是其中一員,我們都渴望幸福,而我們也都參與了犯罪的一部份。
她有罪,我們何嘗沒有?
留言
張貼留言